[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简体 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廉政聚焦 > 勤廉楷模 正文
 
李正名:一寸丹心谱华章
来源: 天津日报 发布日期: 2016-08-08 17:33 [打印]

  夏日的南开大学校园,大中路旁杨柳垂荫,马蹄湖内荷风送香,新开湖畔梧桐相伴,莘莘学子青春昂扬、流连忘返,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时时可见一位朴素儒雅的老先生,与青年学子漫步其间,讲学传道,温润丹心桃李之意,彰显百年名校文化内涵。

  他就是新中国第一批“海归”,南开大学第001号研究生毕业证书获得者,我国农药科学领域泰斗,躬身七尺讲台60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李正名。

  立志报国家“正名”终不悔

  ——人不能只为个人利益,要有精神追求,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人生才过得有价值

  李正名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投身于祖国科学事业一直是他儿时的理想。1949年,18岁的他只身赴美留学,攻读有机化学专业。

  “当时我们国家还很落后,在美国学习时经常遭‘白眼’。那时,我便下定决心,一定刻苦学习,提升本领,给中国人争气!”1953年,李正名毅然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归国留学生,被分配到南开大学工作。

  新中国成立不久,各项建设事业刚刚起步、百废待兴,农药生产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借此,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要开展农药研究”的指示要求。“面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面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素有‘公能’情怀的南开大学主动承担起了这项任务,我听从导师杨石先校长安排,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主动与国家需要对接,由元素有机化学转向农药化学研究。”李正名回忆。

  自此,李正名的人生和祖国的农药事业正式结缘。

  谈到当时的情景,李正名不禁感慨,“那段时间外国对我们搞技术封锁。仪器、设备、药品什么都没有,化学实验条件十分简陋,但一想到自己回国的初衷,想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便一刻也不敢停歇。”

  1962年,南开大学建立起中国高等院校首个化学研究专业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开启了我国有机磷农药研究的新征程。

  作为研制有机农药的第一批中坚力量,李正名和其他科研人员没日没夜地攻关,他们把草稿纸上的化学分子式转化成一批批国家急需的农药,填补了国家农药研究空白,实现了我国农药生产“零”的突破,亿万农民用上了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农药,为保证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场小麦锈病在我国西北地区爆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管用的药被外国垄断,价格炒到每吨100多万元,农民根本用不起,看着庄稼减产只能干着急!”

  李正名临危受命,作为全国攻关组负责人之一,他带领团队开始了高效杀菌剂FXN新工艺的研究。历经4年多的艰苦付出,终于攻克技术难点,投放市场后,产品质量和使用效果均优于国际标准,而成本仅为进口农药的四分之一,这项技术也成为农药学科中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技成果。

  1983年,李正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出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所所长。“多年的工作,我认识到,中国要富强、要发展,没有党的领导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时刻向组织看齐,才能更好地保证科研的正确导向。”李正名如是说。

  入党后,他自我加压,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不再仿制别人,要走自主创新之路。李正名带领团队开始为中国农药“正名”。

  然而,“正名”却是一条艰辛之路:

  一项基础研究要5年以上;

  一段毒理环境生态评价需上百次;

  开发研究、注册登记要历经十几年;

  农药创制工作成功率仅为八万分之一;

  ……

  面对这些困难,李正名却很坚定,“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去做,这份风险总得有人去担。如果大家都不做,就永远不会有中国自己的原始创新,就永远受制于人。”

  经过多年不屈不挠的坚持和不懈努力,2007年,他们终于斩获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功创制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效绿色除草剂单嘧磺隆(酯)等产品,使中国成为继美国等发达国家之后,第7个具有独立创制新除草剂能力的国家。

  从事科研工作60年来,李正名带领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560篇,申请专利28项,其中有17项授权,在有机化学特别是农药化学领域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集三项国家科技大奖于一身,这在科学家中十分鲜见。

  经过李正名等几代中国农药人的共同努力,我国农药科技的综合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药产量已达世界第一,年产值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一半出口到世界各地。

  科研报国,李正名用坚守与无悔,向党、向祖国、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创新为三农惠泽九州田

  ——做农药研究,必须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农民的需求和农村的实际,就要敢于面向科学前沿加强原始创新,才能真正服务三农

  一次学校组织的农药学专业药物分子设计论坛上,学生们正在学习当下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论坛吸引了大量“80后”“90后”的科研新面孔。主持人开讲之际,大家惊讶地发现,李正名竟然来到了会场。他正襟危坐在第一排,不仅听得认真、记得仔细,还时不时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永远在学习,永远在创新,这就是李正名。

  1995年,因其杰出成就,李正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彼时,他却又进行了新的思考,“国外的新型农药已经实现了对农作物和环境的低污染甚至是零污染,对人畜也没有伤害。而我们的脚步是不是又慢了?我们能不能创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农民买得起的‘绿色农药’?”

  创制新农药投资大,耗时长,路径复杂。一般来说,发明和开发成功一个新农药平均约需投资2.8亿美元,整个研发过程需10年以上,因此,许多人望而生畏、知难而退。

  但,李正名却选择迎难而上。

  他把目光瞄准了除草剂。农业生产中,杂草危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达10%—40%,除防杂草始终是一项重大技术难题。绝知此事要躬行,他索性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弯下腰来与乡亲们一起蹲在农田里,查看土壤水源,了解生长情况,观察试验效果。

  “困难时期老乡们把最好的房子让我住,把最好的饭菜留给我。看到农业生产的艰苦,农民兄弟的淳朴,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和决心。”李正名感慨地说。

  创制过程异常艰辛。他带领课题组从源头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始,跳出国外大量专利所覆盖的保护范围,历时十余年,自主设计合成了一批新结构分子,经过持续的生物活性筛选和不断地总结构效规律,才从近千个结构中筛选出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两种有效成分。同时,他还带领团队在原料采集、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攻关,妥善解决了除草剂生产中产生的废液、废水问题,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

  最终,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在谷田,农民使用单嘧磺隆,可以轻松实现除防主要杂草的效果,每亩用量由原来的80克降低到1—2克,每亩节约成本约200元;在麦田,每亩只需1克单嘧磺酯,平均防治效果就可以达到97.6%,不仅实现了粮食增产、节省了劳动力,而且价格低廉,毒性仅相当于日用牙膏毒性的1/50—1/100,是老百姓真正买得起的“绿色农药”!

  经过科研转化和推广,李正名团队的历年研究成果在山东、河南、黑龙江、江苏、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已示范推广2亿多亩,近三年来销售额达1.5亿元,产生效益30多亿元。

  农药创新不仅需要理论源头创新,也需要研发机制体制的创新。在李正名和同事们的多方奔走下,南开大学建成了我国高校第一个绿色农药研发、精细化工的中试和产业化平台——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自筹建以来,共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等国家和地方项目21项,不仅全部成功申请农药发明专利,而且获得了大量原始创新的研究成果。

  最近,李正名带领研究团队又将研究重点转向减少农药残留上。目前,已初步发现了可以使某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提高10倍以上的关键结构点。“如果能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期调控降解速度,就可以在农作物多茬轮种中,解决除草剂影响第二代以后作物出苗率的问题,从而达到只除草不伤苗的目标!”李正名兴奋地介绍说,“这是学术界的新领域,而且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重大意义!”

  李正名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厚德铸师魂丹心育桃李

  ——高尚的思想会激发巨大的力量,我受益于恩师杨石先校长,也应当把母校和恩师的精神传承给我的学生

  科研创新,贵在接力。60年来,李正名为国家培养博士生、博士后和硕士生140多人,桃李满天下。如今,85岁的李正名仍坚守在科研一线,言传身教、提携后学,为农药研究事业后继有人辛勤耕耘。

  他要求学生在科研上要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甘于寂寞,在生活中要关心他人、求真求善求美。学生们在科研上遇到难题,他总会耐心解答、悉心指导;生活中遇到困境,他更会倾力相扶、解后顾之忧。

  “我们的先生就是‘先生’,与有些把学生当成科研劳力的‘老板’导师不同,李先生把我们这些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提起自己的老师,李正名的弟子们总有说不完的感动。

  “我当年作创新型杀虫剂研究时,涉及的内容很前沿,在国外也是刚刚起步,查阅资料非常困难。为了让我了解课题的背景、领域,先生亲自和国外相关单位发邮件、联系,甚至外出参加会议时,还不忘帮我搜集全新的资料。”2006级博士生董卫莉深有体会地说。

  成为院士后,李正名更加忙碌,但他仍坚持亲自带学生,与每个同学直接交流,没有时间面谈,就用电子邮件。去年,李正名在出差中不慎把右手摔成骨折,可这并没有妨碍他与学生们交流。对学生发来的邮件,他仍然坚持上午收到的下午回,晚上九十点收到的凌晨回,从不怠慢。对学生们的论文,他逐字逐句修改,怕大家看不清,还用花花绿绿的颜色进行区分。

  李正名常说:“高尚的思想能够激发巨大的力量。”因此,他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教学生知识,而且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已经毕业10年的臧洪俊说:“我现在还能收到先生发来的电子邮件,在指导专业研究之余,他还时常提醒我,要珍惜和利用好时间,要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要肯于坚持……”

  2015年,李正名将自己获得的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5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南开大学“杨石先奖学金”。“我跟随南开大学老校长杨石先32年,杨先生爱国忧民、严于律己、兢兢业业、立德树人的崇高品质深深教育和影响了我。我捐这些钱不为出名,就是受恩师精神感召,做一个传承,希望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做好学问、搞好科研,为祖国和人民多作贡献。”李正名说。

  正是这杰出的人格和学识魅力,李正名向人们展示了巍巍学府的大师风范。

  爱人者人恒爱之。在南开大学,学生们心目中的最高奖是全体学生自发评选的“良师益友”奖,这个奖李正名多次高票当选。他80岁生日时,众多两院院士等学术同行纷纷为他题词,他教过的学生奉上了感恩贺信,还有的特意从外地赶来为他贺寿,向恩师表达崇敬之意和祝福之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年5月,李正名参加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他兴奋不已,“中央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建立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基础,讲出了我们的心声。在有生之年,我还会继续发挥余热,和大家一起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我们真心期待李正名先生的梦想早日实现,衷心祝愿他永远年轻、健康长寿!

版权所有:天津市纪委市监察局 技术支持:北方网

网站标识码:1200000037 津ICP备10003376号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